首页 怎么放生 经典佛经 放生因果 佛法自然 放生时间 佛教故事 放生念诵 修行大全 放生泥鳅

佛法自然

般若经要解:迈向波罗蜜的修行之路

来源:http://www.njhdy.cn 作者:本焕清韵组 发布时间:2024-05-01
摘要: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住世四十九年的演法开示中,特别推荐了极乐世界,在大藏经中有三部经典,大家可以查找其资料,另外佛陀的净土法门,佛陀并没有专门的经典推荐,所以我们要掌

大般若经要解》 - 般若波罗密多传承

文本: 白云老禅师

本单元将介绍 "波罗蜜多行"。

般若波罗蜜多行》涵盖的内容很多,有六波罗蜜多的行与对治,也有九十波罗蜜多的行与对治,但我们还是把《般若波罗蜜多行》作为一个单元,把六波罗蜜多的行与对治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因为九十波罗蜜多又分为几个单元,所以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九十波罗蜜多分为几个单元,所以讲起来可能要花很多时间。

我已经解释过 Paramitra 的含义。简单地说,"般若 "是指一种方法,但如果讲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 "的范围就扩大了,因为它涉及六波罗蜜多或九十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 "中的 "多 "字,如果用梵文念,并不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而是很多很多的意思。波罗蜜多 "中的 "多 "字不是多或少的意思,如果用梵文发音,应该是 "Palmita",而不是 "Boramitra",所以 "波罗蜜多 "和 "波罗蜜多 "的意思不一样。

在佛教词典中,"Paramitra "被翻译为 "到彼岸",但 "到彼岸 "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人类来说,此岸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苦的世界,而彼岸不仅仅是极乐世界,因为所有的佛世界都是极乐世界,佛教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 "离苦得乐",告诉我们如何脱离娑婆世界的苦,才能到达佛世界的极乐世界。因此,如果将 Paramita 直译为 "到达彼岸",那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翻译,并没有告诉我们到达彼岸的方法。

般若经要解:迈向波罗蜜的修行之路

一定有办法到达彼岸,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式面对彼岸呢?因此,将 Paramita 译为 "方法 "更容易理解。比如六波罗蜜中的 "布施波罗蜜",讲的是布施的方法;"持戒波罗蜜",讲的是如何庄严戒律;"受戒波罗蜜",讲的是持戒的方法。其中 "戒波罗蜜 "讲的是如何庄严戒律;"忍波罗蜜 "讲的是在苦的环境中如何忍耐,要知道只提波罗蜜是不够的,"波罗蜜 "只是一个概念,要提出是什么样的方法,比如 "精进波罗蜜 "讲的就是 "精进波罗蜜"。比如讲 "精进波罗蜜",说明 "到彼岸 "不仅有原因,而且有方法,如何通过精进修行离苦得乐,提出精进的方法,这就叫 "精进波罗蜜"。

在谈 "波罗蜜多 "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 "波罗蜜多 "的概念。所谓般若波罗蜜多行,"行 "是一种修行或修持,其中包含了因果律和因果关系,因此,般若波罗蜜多行就因果而言,"行 "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必然要完成什么样的因,才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这就是行的因果关系。这是行的因果关系;比如,如果这个 "行 "是纯粹的业力,那么结果当然是道果,永远不可能上到业力上去修炼,所以说行是因,行是果!至于行法上的 "行",除了因果关系,还有业力法则。如果净业,其实就是净过去业的因,现在欢喜业的果,就是净业;同时,在净业的过程中,现在造业的因,同时也会得到未来业的果。因此,在净业因、得道果的过程中,果与因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即净了业因,自然就能化解业果,而化了业果,自然就能得到道果。所以说,净化业因最终会得到道果,但不能完全这样看,因为这违背了因果律,为什么呢?因为 "此为因,彼为果"。当然,如果你造了业的因,你就会得到业的果,但如果你现在净化了业的因,你就会得到业的果吗?这是对因果律容易产生的误解,所以要注意佛法不能只从开始到结果来讨论,而忽略过程,因为过程中也涉及到很多因果律的问题。比如,因缘果报,得到的当然是果报;因缘变道,得到的当然是道果,怎么变?业力显现的时候,承载的是过去的业因,现在承载的是业果;如果涉及到的业因还是业力,那么业力就会随着业力而产生,比如:两个人在争论什么事情,如果从因果关系来看,可能是两个人过去有过什么业因,现在就会发生业果,但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业果,为什么呢?因为,也有可能这个因以前并没有产生,现在这个业相的出现是因果的结果,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随业造业,这里面的业是业力的业,而不是道路的业!所以修行需要法业或善业,什么是法业?什么是法业?为什么需要善业?如果你过去与人结下了恶缘,即使是因果报应,也有善恶之分,过去是恶缘,现在可以转为善缘,为什么呢?如果当下再造,即使当下显现的是恶果,只要自己愿意欢喜承担这个过去的恶因(现在的恶果),不再以恶因、恶果、恶业因与对方打交道,把它变成善业因,将来就没有恶业因了。相反,现在所造的因是善因,将来就会有善果,其中就有业力的变化,而业力的变化是以因果为基础的。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因是恶因,就要结恶果,但如果以善因,即道因或法因面对,就不会随业再造业,将来自然会得道果。千万不要因为两个人吵架,就认为是过去曾经造过的道因,现在再造,得到的反而是道果,这样就会乱了因果规律。

因此,当佛教谈论因果时,不要忘记有一个自我条件反射的过程,否则就没有修行之路,反正因果报应就是因果报应!没有出路!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道呢?就是因为前因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当我们证果的时候,业力就可以改变,业力改变了,现在造作的因当然就可以改变;但是这要靠修行的力量,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个善业,或者道业、法业,就算了;可见,要想改业成道,这个 "改 "是要靠修行的。可见,要转业为道,这个 "转 "是要靠修炼的,绝不是空口说白话的 "好吧"!过去我们造了恶业,现在要用 "道 "来完成!即使你愿意,对方也未必愿意!即使对方愿意,自己也未必愿意。可见,一切都要靠修行,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波罗蜜多的修行并不是单一的 "离苦得乐",为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单一的 "离苦得乐 "会变成 "我现在很苦,但是学佛会给我带来快乐",那就是把波罗蜜多当作武器,把 "离苦得乐 "变成 "我现在很苦,但是学佛会给我带来快乐"。为什么一定要受苦受报?因为人是带着业力来到这个世界的,无论是善乐还是苦恶,都要受苦,只有业力清净了,才能显道。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可以用阿弥陀佛的大愿来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就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可以带着业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你不知道过去的业力,所以特别强调要带业往生,但绝不是现在的业力,而是过去的业力。一旦发愿去西方净土,之后造的业是带不走的,要等果报完了才能去,所以带业往生绝不是一边造业一边修弥陀净土法门,以为反正业可以带得走!这是不符合佛法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到彼岸 "就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一定有方法,说到方法,除了因果,还有因果律,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至于波罗蜜行的 "行",是修行的方法,但修行是为了什么?修行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 "到达彼岸"!为什么要到达彼岸呢?因为娑婆世界是苦的彼岸,我们要依靠修行的方法离开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特别是,我们要明白,幸福的彼岸不仅仅指极乐世界,诸佛世界都是幸福的彼岸!比如,有人想去西方极乐世界,有人想去东方琉璃世界,当然,十方世界有千千万万个佛的世界,因此,一切佛的世界都是极乐世界,如果说离开娑婆世界就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往往最容易引起佛教界的误解,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一些宣扬弥陀净土的人认定,除了极乐世界,似乎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弥陀净土的问题所在。因此,如果不懂得佛的道理和方法,就会自以为是,成为 "人法",而不是佛法。然而,为什么那么多弥陀净土的修行者强调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住世四十九年的演法开示中,特别推荐了极乐世界,在大藏经中有三部经典,大家可以查找其资料,另外佛陀的净土法门,佛陀并没有专门的经典推荐,所以我们要掌握的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对经典不理解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举个例子: 经典的义理讲的话,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对象的问题,也就是佛经是针对什么样的人讲的?对象,即这部经是讲给什么样的人听的?一个是法的问题,讲的是什么样的法?此外,还要有比喻。因此,如果一部经是专门对人讲的、专门讲法的、专门用比喻说事的,那么就可以发现,专门对人讲的经、专门用比喻说事的经,大多都是说事的;比如《弥勒菩萨本愿经》是对人讲的,它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讲的。"无量寿经 "涉及佛法,因为一定有通往极乐世界的方法。那么它的比喻又是什么呢?再看其他经典,《法华经》几乎是八个不同的菩萨在说人;再看《楞严经》,是专门讲佛法的。还有《譬喻经》和《百喻经》,专门举例说明法义,还有《华严经》,讲的是事,是就 "物 "说理,也是一种说法。此外,还有《华严经》说事,就是对 "物 "说理,也是说法。因此,《华严经》以无碍的 "华藏世界 "为喻,所以一部经中,有时有三个条件,有时只说一个条件,有的说事不说理,有的说理不一定有喻。

可见,在修炼方法上,有人认为一生读一本经就够了,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就十大宗派而言,每个宗派都会告诉我们一些经典和论著,甚至我们可以发现有经有论,而且还举出了很多有成就的人作为例子。如果这三者都不齐全,那就更谈不上修行方法了!就禅宗而言,是方法,那么在十大宗派中,哪一个宗派是专门研究人的问题的呢?是 "律宗"!那么,十大宗派之间的类比在哪里呢?其实,十大宗派的论著都有讲 "喻 "的部分,"喻 "是为了加强说明,证明其成就,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住。所以,讲一个名字,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它,就是证明它。这样,"有物"、"有理"、"有果",不就很好理解了吗?这就是所谓的 "人、法、喻",离开这三个条件就谈不上修波罗密多。说到修行的方法,首先要问是谁在修行?当然是自己的 "我",这就有了人的问题;那么修的是什么法呢?比如,有 "六波罗蜜 "和 "九十波罗蜜",这些都是法!比喻如果不解释上述道理和方法,从梵文语法上看,波罗蜜行应该是到彼岸的行,但如何 "行 "到彼岸呢?乘船?过桥?游泳?飞?因此,要谈波罗蜜多的修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 "波罗蜜多"。刚才我说到佛法的意义是到彼岸,这是对的,但要到彼岸,必须要有方法,有方法还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到彼岸?如果是为了摆脱痛苦,那我们为什么要摆脱痛苦?从什么角度出发?这涉及到人--人在娑婆世界受苦,而佛的世界都是极乐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这就是完整的 "人"、"法"、"喻 "吗?"人"、"法"、"喻 "完整了吗?

波罗蜜多就是 "到彼岸去",我们讲 "波罗蜜多行","行 "就是如何去做,可见一定要有方法,还要知道因果关系、因果律,还要知道这些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完整,我们就不知道规律在哪里。它与 "我 "的关系如何?如果佛法与自己的 "我 "没有密切关系,那就不叫佛法!这就是波罗密多传承的含义。在概念上,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一是名词,从梵文到汉语的含义,从因到果的入手方法、入手过程。比如,要消业因,必须修道因,才能得道果;如果消了业因,但因还是业,那就只是随业再造业,不可能化业成道,这些都是需要把握的地方。所谓般若,就是行道的方法,包括目标、方向、榜样、肯定、最后的结果,这就是般若的精髓。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怎么放生 | 经典佛经 | 放生因果 | 佛法自然 | 放生时间 | 佛教故事 | 放生念诵 | 修行大全 | 放生泥鳅

Copyright 2019-2030 本焕清韵组 祈福放生_祈福放生放什么合适_祈福放生流程_放生祈福语说什么_本焕清韵组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