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么放生 经典佛经 放生因果 佛法自然 放生时间 佛教故事 放生念诵 修行大全 放生泥鳅

佛法自然

佛教中的十大禁行:揭秘十恶业道

来源:http://www.njhdy.cn 作者:本焕清韵组 发布时间:2024-04-16
摘要:动机是贪、嗔、痴、嫉妒等负面烦恼,手段是通过各种或真或假的谎言挑拨离间,最终结果是对方听懂了自己说的话,无论是否导致对方与对方闹翻,都属于完整的离间语恶业。在佛教

说到戒律,人们的脑海中大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佛教戒律,从数百条比丘、比丘尼僧戒,到僧人的五戒、八戒、菩萨戒,不一而足。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苦行僧式的道德规范给现实生活增添了不必要的烦恼和束缚,是对人的自由的禁锢。然而,在佛教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优越的生存环境,过上更加舒适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在因果法则下,如果通过作恶来寻求幸福和快乐,就好比缘木求鱼,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带来负面的结果。有鉴于此,寂天菩萨在其名著《入菩萨行论》中曾说:"人们向往幸福,却埋下了痛苦的种子;人们厌恶痛苦,却一心要走通往痛苦的道路。"

当某些想法、言语和行为在未来导致痛苦的发生时,佛教将其归类为恶业。在所有恶业中,佛陀归纳出十种必须禁止的恶行,这就是十恶业道。也许人们在最初观察它们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所谓的自由,这与他们追求幸福的愿望不符。只是因为佛陀的规定,人们才不得不遵守。然而,在进一步了解因果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戒律不仅不是幸福的障碍,反而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只有断除痛苦的根源,才能避免痛苦。事实上,破除十恶业道的戒律并不是佛陀强加给人们的枷锁,而是打开痛苦枷锁的利器。

在这 "十恶业道 "中,有三条属于身体行为方面,四条属于语言方面,三条属于思想方面。正如我之前所说,在身、口、意三业中,身业最重,口业次之,相对较轻的是意业,所以我们先从身业谈起。

杀生:

身业中最严重的恶业是杀害他人生命。在佛教中,一个完整的业一般由四个因素来描述:对象、动机、手段和方式以及最终结果。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因素,才是完整的业。就杀生而言,对象包括一切众生,包括人、动物,甚至鬼神。动机是指在无明的驱使下,或为求财害命,或为满足杀生取食的欲望,或基于嗔恨心而杀生,或受邪教等仪式的蛊惑,杀生祭祀 ......。无论动机是以贪婪、仇恨还是愚昧的形式出现,都与本文有一种一致性。手段指的是所有杀人的方式,如刀、枪,甚至咒骂等能使对方失去生命的手段。结果就是对方死亡。如果这四个因素都具备,就构成了完整的杀业,其后果也是最严重的;如果只有两三个因素,比如有杀心但没有实施,或者实施了但没有杀死等,就不算是完整的杀业,其后果也没有完整的杀业严重。在物的这一方面,杀是最重要的不与取:

不与取 "通常被翻译为 "偷窃",但也许 "不与取 "更为准确。这是因为 "不与取 "并不局限于偷窃行为,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偷窃,还包括借而不还、为自己方便而使用公司的财产、各种诈骗、巧取豪夺以及其他所有未经对方同意而据为己有的行为。如果说杀人是对他人身体和生命的侵犯,那么不与之取就是对他人财产的侵犯。在 "不与 "的四个要素中,"物 "是指一切有主的他物,包括国有的和他人私有的;"动机 "是指贪婪、敌意或愚昧;"手段 "是指各种侵占行为,如偷、骗、抢等;"结果 "是指将他物据为己有,或产生已得之念。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而不取是一种极难预防的恶行。

邪淫:

在佛教中,僧人要遵守不邪淫的戒律,而普通人则要遵守不邪淫的戒律。邪淫是指不正当的性关系。这种恶业会给他人和家庭带来伤害和痛苦,增加社会的不和谐与稳定,因此也是一种较重的恶业。在这四种因素中,邪淫的对象是配偶以外的所有异性,如僧尼、未成年人等或同性。严格来说,即使是自己的配偶,口交、手淫等都属于邪淫的范畴。在佛教中,还有更详细的要求,比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配偶发生性行为,也都属于邪淫。比如,在配偶或自己过八关斋戒的日子里,白天在寺院、佛塔等场所,都涉嫌邪淫。主要动机是贪婪、报复或愚昧,手段是两性交媾,结果是产生快感。邪淫会导致对配偶不忠、身处污秽环境等苦果。

妄语:

在四种言语恶业中,妄语指的是说谎。说谎会使人变得不诚实,失去信任和感召力。在完全妄语恶业的四种因素中,对象是指能听懂自己语言的人,如果对动物和不懂自己语言的人说谎,则不构成完全妄语恶业; 动机仍然是贪、嗔、痴随一;方式更加多样,虽然妄语指的是口业,但这里指的是明示、暗示、默许等各种行为;结果指的是对方对说谎内容的理解。在妄语中,有一种恶业被称为大妄语,是针对谎言的内容而言的,比如说自己是佛祖转世,谎称自己有神通等等,从而欺骗他人,骗取财物等等,即属于大妄语。其恶业要比一般的谎言重得多。

断字:

这是指挑拨离间、混淆是非的恶业。在很多情况下,大规模的战争也是由小规模的分裂引起的,因此分裂言论的恶业不可小觑。分裂性言论的四种业力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无论他们之间过去是否和睦,都可能成为不同言论的对象。动机是贪、嗔、痴、嫉妒等负面烦恼,手段是通过各种或真或假的谎言挑拨离间,最终结果是对方听懂了自己说的话,无论是否导致对方与对方闹翻,都属于完整的离间语恶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这种离间语尤其容易犯。

言语的毛病:

这是指所有引起对方愤怒和恼怒的言语,如侮辱、诅咒、挖苦等。四缘的对象是所有引起对方愤怒和恼怒的言语。四因的对象是指一切有情乃至众生,我们可以骂人,也可以骂动物,甚至可以骂天地,所以粗恶语的对象可以是一切有情和外境;动机是指被各种负面的烦恼所驱使,如忿怒等;手段是指各种辱骂性的语言,有冷嘲热讽、谩骂,也有实话实说,如侮辱瞎子为瞎鬼,虚情假意,如骂精神正常的人为精神病等。 精神正常的人是精神病患者等;结果是对他们进行谩骂。

能言善辩:

它指的是一切毫无意义和无聊的言语。虽然它是最轻的言语业,但却最容易触犯,很多人都在辱骂中浪费了人生宝贵的时间。四因的对象是一切引发无意义的言语,如无聊的娱乐八卦、国际政治、各种感叹词和醉话等。动机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如忧虑,加重是倾向于谈论无意义的话题,无论对方理解与否,都会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因为这只是内心无聊的表现,其结果是说出无意义的话。基于生命的可贵,佛教建议人们不要为了打发时间、愉悦心情或让自己显得随性而说些色情的话。

贪婪:

贪属于思想的恶业道;之所以说贪、嗔、邪见是恶业道而不是恶业,是因为这三种心理活动不是业,而是业的必经之路,故名。贪欲是积聚在众生身心中的负面心理,由于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也被说成是三界轮回的推动者。完全贪欲四因素中的客体是指一切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等。佛教对众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的执着是贪婪的对象,而对自己财物的执着则被归类为吝啬;动机是指贪婪本身以及任何负面的心理状态,如愤怒和憎恨;手段是指占有他人财物的想法;最终结果是指占有的确定性。由于 "贪婪 "不是身体和嘴巴的行为,因此仅有这种强烈的欲望就已经具备了四个要素。

愤怒:

嗔怒是一种强大的负面心态,是一种能够摧毁善根、毁灭世界的黑恶势力。嗔恚业道圆满的四种要素中,对象是内心想要打击对方的骚动,动机可以是各种负面的烦恼念头,手段是使对方遭受不幸的内心想法,结果是使对方遭受不幸的坚定想法,比如决定打击和杀生。佛教认为,嗔恚心会毁坏以前的善行,其后果极其可怕,所以特别强调要严加防范。

邪见:

这就是不承认因果轮回和前世今生的观念。佛教认为,邪见是万恶之源,其力量也足以摧毁一切善根。四种因素的对象是不承认因果、涅槃等的存在;动机是无明等消极烦恼心态;手段是否定轮回、因果的思维过程;结果是坚决否定轮回、因果的坚定心态。佛教 "行善得乐,作恶受苦 "的因果观念是一切善行的基础,如果否认这一点,善行的大厦就会濒临坍塌。佛教有反对轮回现实的论点,我们将在下文中加以阐述。

与 "十黑业道 "相对的是 "十白业道 "或 "十善业道",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绮语、不粗言、不贪、不嗔、正见。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佛教中的十大禁行:揭秘十恶业道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怎么放生 | 经典佛经 | 放生因果 | 佛法自然 | 放生时间 | 佛教故事 | 放生念诵 | 修行大全 | 放生泥鳅

Copyright 2019-2030 本焕清韵组 祈福放生_祈福放生放什么合适_祈福放生流程_放生祈福语说什么_本焕清韵组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