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么放生 经典佛经 放生因果 佛法自然 放生时间 佛教故事 放生念诵 修行大全 放生泥鳅

佛法自然

第八识颂文:第二章揭示的隐藏秘密

来源:http://www.njhdy.cn 作者:本焕清韵组 发布时间:2024-04-17
摘要:无漏识"。金刚》之后,二障种子永断,第八识 "。三宝之浩瀚无尽,七波之深邃如风。何以此识不与他心所境相应。第八识之所以称为 "。镜智,也就是地藏清净心,因为一切有漏

第八感颂歌》,第四节

1. 凡情颂

性非五界所覆,是他人业所覆。

这就是二乘人无法理解并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原因。

评注:

"心性非五小行所能遮":此句说明与第八识相应的入门心所只有五个。"但 "与 "唯 "同义。"第八识性非善非恶,非覆非无覆":此句说明与第八识相应的入门心所只有 "意、触、受、想、思 "五种偏执。

"界地依他缘生": "界",三界。"地 "即九界。"第八识 "作为 "无漏果 "的主要施设者,依前世的 "导业 "之力而出生在三界五蕴、九地之中,而 "第八识 "本身对 "无漏果 "却没有丝毫的控制力。"第八识 "作为 "无漏果 "的主要施设者,依前世的 "导业 "之力而出生在三界五蕴、九地之中。

第八识本身并不掌管任何东西。"二阴不解妄因": "二阴 "即声闻阴和缘觉阴。"不悟":"不悟 "是指完全明了或开悟。意思是说,小乘第二乘人由于智力浅薄,无法领悟这种隐秘的知识。"不悟 "指的是二乘人执着第六意识是能浸润的种子,而不知道第六意识是 "审而不常",因其间断而不能浸润持种,不是世间异熟的总归者。解深密经》云:"阿罗汉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布。我不示愚人,恐其视我。"

"这就是我们可以批评论主的原因": "论主 "指论主,即玄奘大师本人。据说本论的作者为了破除小乘的妄见,提出了以理服人的论点。

这个词的意思是连贯的:

第八识的 "性 "是不善、不恶、不覆无记,所以 "唯 "是 "无忧 "无记--与第八识相应的心识只是 "五偏 "心(意、触、受、想、思)。

在三界九地中,第八识受过去善恶业力的 "力 "的影响,在五蕴中轮回生死。

"二乘人 "以其浅薄的智慧,没有认识到第八识才是众生果报的真正主宰,而产生了 "妄想",误认为第六意识才是能受持众生果报的种子。"二乘人 "以其浅薄的智慧,没有认识到第八识才是众生果报的真正主宰,而产生了 "妄想",误认为第六意识才是能受持众生果报的种子。正因为如此,这个 "论题 "才 "得以出现","理论家 "才能够依理 "批判 "并破除它。

论题:

为什么第八识不能与其他心境相应?成唯识论》说:"何以此识不与他心所境相应?说:"因为第八识的本性与其他境界的本性是相违的。是故说:

(i) 欲的本质是作用于人所希望(获得)的快乐;(但)这(第八)识(是)任凭业力摆布(的),(并)不希望得到任何东西,(因此)第八识与欲的心态并不相应)。

(ii) 心的本质是开启)决定的印记; (但)这第八识(的性别)是有体性的,不印证任何事物,(不印证任何法的决定,因此第八识不与心所相应。

(三) (本性的)念心只是对修行之事的明记(和转依);(但)这(第八)识(本性)是蒙昧的(而)不能明记,(因此第八识与念心不相应)。

第四定(性)能将心专注于一境;(但)此识(第八识)(是)随意(于)刹那刹那的,因此第八识与定心不相应。

五智(本性)只在成就等事上有选择性和变易性;(但)这(第八)识只是(在法上没有选择性的)无记异性,因此与(善(和)垢等法)不相应; (但)恶行(悔过)等四(不定)心境虽是无记性,(但)不间断(且)不一定是异性,因此第八识与智慧心境不相应。 "

"三宝之浩瀚无尽,七波之深邃如风。

熏种根身器,先去后来主。

评注::

第八识颂文:第二章揭示的隐藏秘密

"浩浩三藏不尽": "浩浩 "形容第八识深广如海。"三藏 "是指藏识的三义,即能藏、所藏、观藏,简述如下:

(十)能藏--指第八识能持藏众生无量劫来所造的一切善恶种子,故 "能藏 "是基于第八识自身 "持种 "的功能。

(四)隐--指第八识的 "受熏 "功能,这是从前七识的角度来看的,因为第八识可以受前七识的熏习,成就善恶种子。

(七)执着--又称我爱执,特指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我:心生贪欲,执着第八识为我,故称 "执藏"。

第八识之所以称为 "阿赖耶识",就是因为它有这 "三集 "之义。"阿赖耶 "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 "藏",所以第八识也叫 "藏识"。简而言之,"三藏 "就是第八识的三大特性:持种、受熏、识自性。

第八识之所以 "无尽",是因为它深如大海,除了地藏之外,任何人都无法穷尽它的界限。

"第八识 "的 "七波 "就是 "风": "七波 "即 "风","七波 "即 "风","风 "的深度即第八识的深度。"七波 "即 "七识波"。这是把第八识比作大海,而七个超越意识就是 "意识海 "的波浪。

大乘入楞伽经》也说:"大海遇风,起诸波浪,现行无间转,识海亦如是。弥严经》也说:"世间一切众生,习气常覆其心,起诸戏论,三摩地及意识,余识性能......,如风击暴水,起意识波,波起波流,无有间断,如来亦复如是。无始以来的一切习气犹如激流,被境界的风吹动,掀起意识的波浪,永不停息"。

楞伽经》也说:"如大海之巨浪,为狂风所激,洪波鼓荡冥壑,无有断绝之时;藏识海常住,界风所动,则生种种识波,跃跃嬗嬗。"境界为风",即境界如狂风,在藏识心海中激起七识波浪,所以境界之风是七识超脱生起的上因。

"第八识能受七识熏习,变现新种。

"第八识能执持一切善恶业种","善恶业种 "指的是旧种子。"第八识不仅能执持业种子,还能执持内外根身、器界,因为一切根身、器界都是八识的显现。

"阿赖耶识 "在众生处于 "死位 "时,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离开之后,"阿赖耶识 "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当众生处于 "生位"(出生的位置)时,是阿赖耶识首先来执持它。

"一切生死因果 "虽非 "真我"、"真法",但因 "法 "同,故第八识必定是众生一切生死的总报主。所以称为 "做主"(通俗地说,就是负责总账的人)。

第八识具有 "广大 "的含义:

第八识具有 "广大 "无边的 "能集、所集、执集 "的 "三集 "功能,犹如大海,浩瀚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 "深 "也是深不可测,七转识的波浪被意识集所显现的境界相风 "带动",鼓荡成无边无际的浊浪。

第八识继续受七识 "熏习",执持诸法种子,内持 "根身",外持 "器界"。当众生处于死亡状态时,第八识在种子识离开时处于后方,而当众生来到生命状态时,第八识则处于前方:因此,第八识是众生生死的主宰。

诠释学;

当瑜伽行者明白了第八识 "受 "与 "持种 "的道理之后,它对瑜伽的修习有什么帮助呢?那就是能够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念头更加觉知、警觉和专注,因为知道自己心中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是对第八识的反修,经过长时间的反修,就会成为新的习气种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培养 "正念 "的修行。而 "了达自心现量"(《楞伽经》)的修习是 "唯心识 "修习的第一步。

2. 颂扬圣果

不动地前纔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镜智,同时照破十方尘刹。

评注:

"此颂下四句写第八识,已舍假名,达极智。这就是 "不动地前 "的远东第七地。"舍藏 "即舍弃藏识之名。这是因为阿赖耶识(藏识)自无始以来一直被第七识执为自性,只有降伏了自性执,才能在到达不动地之前舍弃藏识之名。

问:为什么说 "舍弃藏识之名"?

答:"因为藏识之名,乃至其能藏、所藏、执藏之义,皆无实我、实法,而立假名;若除我执之障,则三藏之功能、作用亦除,故名舍: 名、相、用三藏既舍,身亦舍,是名转染为净,转识成智。八识之体,终归于自性。因此,禅宗六祖又说:"虽转六七因,转五八果,但转名不转体。由此可见,佛禅两宗是完全一致的,并无矛盾。"

"金刚道 "之后是 "异空道":"金刚道 "是 "无问道"(入无问行的圣者之位);"金刚道 "之后是 "解脱道",即 "无问道 "之后的道路。瑜伽士有四种修行之路:

(十) 业道--又称方便道,是破除迷惑、进入无问大道的前行(准备工作)。

(iv) 无间道--即破除一切迷惑(烦恼)而不被迷惑(烦恼)所分别的正式修行:由于这种修行,人可以无间断地进入解脱之道。在无问道的最后阶段,圣者从金刚喻定中生起,以金刚三昧的力量破除烦恼种子,因此无问道又被称为 "金刚道 "或 "金刚无问",无问道以前被译为无碍道。

(vii) 解脱道--小乘圣人破迷开悟,证得 "圜 "的真理,了脱生死,即涅槃。因此,"无问大道 "旨在破惑,"解脱大道 "旨在证悟。第二种小乘证得解脱道,因此也就证得了 "己解脱 "之体。

(x) 胜进道--大乘圣人在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求无上菩提,在胜进道中证得无上菩提,从而证得 "法身"。佛经中说,只有佛才能证得法身和解脱身,而小乘人只能证得解脱身,不能证得法身,所以小乘人不能证得三身,不能觉悟众生。

"第八识 "有三种名称:一、阿赖耶识,二、异熟识,三、一切种识。唯识三十颂》中说:"第一阿赖耶识、异熟识、俱种识"。上面已经提到了阿赖耶识(藏意识)的三种含义。这个 "异熟意识 "有三种含义:

(十)变异成熟--因果位的种子必须经过变化,其果实才能成熟:如水稻种子要经过发芽、生根、分枝、长叶、开花,最后结果:在这中间,水稻种子的形态已经经过多次变化,才能成熟为水稻种子的果实:因此,其成熟必须经过形态和功能的多次变化才能完成。因此,它的成熟必须在形式和功能上经历多次变化才能完成,这就是 "变异成熟 "的第一层含义。

(七)不同时间成熟--"因 "与 "果 "不一定同时出现,"因相 "在 "果相 "生起之前就已灭尽,因此因相与果相出现的时间一定不同,所以果相的成熟时间也一定不同,种子不会立即成熟为果实; 而众生的果报必须隔代才能成熟,所以叫 "异时成熟",这是 "异熟 "的第一义。这是 "异熟 "的第一义。

(vii) 因不同类型而成熟--这是指果实和原因不属于同一种类型。这与 "变异成熟 "不同,因为在变异成熟的情况下,虽然表象不同,但因和果仍然是同一种。所谓 "异类",是指业及其果的三种性质:业有三种性质:善业、恶业、无记业;业果有两种类型:苦果和乐果。然而,苦果和乐果本身与第八识精元一样,都属于弗无记性:因此,果多为异熟。异熟 "一词原译为 "果熟",所以第八识也叫果识。它是过去善恶果报的总称,必须依变异而熟、依不同的时间而熟、依不同的方式而熟,如果符合这三个条件,就叫 "异熟"。

"异熟 "空了,就可以舍弃 "异熟意识"(果报意识)之名,永远死去,进入究竟解脱之道。

无垢大圆镜智": "大圆 "指的是大圆镜智,即成佛时将各种意识转化为大圆镜智;"无垢 "指的是无垢识,无垢识是梵语对乌摩罗识的称呼,又译为 "白净识"。这种无垢识是与大圆满镜智同时发起的,之所以称为 "白净无垢识",是因为它执持着无漏的善种子,能在未来利益一切众生,而且不受熏习,因为它的一切有漏种子都已永远断除。这个 "白净无垢识 "就是地藏清净心,因为它虽在生死中,但本来无染;现在又回归清净之流,即从证得佛果到未来无量劫的尽头,虽然名为无垢识,其实就是地藏的妙性。

"尘刹": 尘刹":"尘刹 "即诸佛的刹土,其数量多如微尘。梵语 "刹",意为 "土地"。据说,此无垢识与大圆满镜智结合,能照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国土。

意思是一致的:

菩萨第八 "不动地"(即第七远行地)中的第八识,由于常住降伏我执,"唯 "能 "舍藏 "名识(阿赖耶识)(不再称藏识)。金刚》之后,二障种子永断,第八识 "无漏""空 "时,方能舍 "无漏识"(果识)名,不再受无漏果,方能断除生死,永入解脱道。

之后,菩萨行者在成佛之时,会舍弃一切种子识的名言,证得 "大圆 "镜智,也就是地藏清净心,因为一切有漏种子已永断:大圆镜智与无垢识同时 "开发"。此识一转,此智一发,便能 "照十方 "世界,如 "集市 "之 "尘",于其中行大佛事。

八识规矩颂》完

完成于 2002 年 5 月 31 日

校对于 2006 年 9 月 4 日,美国密歇根州普照寺。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怎么放生 | 经典佛经 | 放生因果 | 佛法自然 | 放生时间 | 佛教故事 | 放生念诵 | 修行大全 | 放生泥鳅

Copyright 2019-2030 本焕清韵组 祈福放生_祈福放生放什么合适_祈福放生流程_放生祈福语说什么_本焕清韵组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